6月28日,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指导,丽水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和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联合承办的“2023年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暨各民族话共富促共融恳谈会”在丽水举行。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部分成员7人在吐尔文江·吐尔逊教授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据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近90人,共聚一堂,论铸牢,话共富。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铸牢”研究团队部分成员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我院吐尔文江·吐尔逊教授受邀作主旨发言,吐尔文江教授首先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的发展概况,以及近年来在于逢春院长带领下所取得的成绩。其后以《加快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形象》为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出发,并结合个人多年的调研经历和研究历程,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加快树立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已刻不容缓。
吐尔文江·吐尔逊教授
在专题研讨环节,我院魏超副教授、李红阳博士、陈笑竹博士研究生和李小军博士研究生先后发言。
魏超以《“边缘人”的身份形象与历史建构——以甘南临潭边地**的祖先记忆为中心的考察》为题,指出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既是民族融合、文化互生的生长点,也是作为农耕文明板块与高原游牧文明板块之间碰撞的交汇点,居于此地的“边缘人”事实上承担着沟通双方的重要职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共同体。
魏超副教授
李红阳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国民教育的路径研究——以金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三所小学为中心》为题进行报告。该报告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金华市兰溪登胜小学、东阳巍山第一小学白溪江校区和永康堰头小学为中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国民教育的实践、路径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李红阳博士
李小军以《甘肃甘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研究》为题进行报告。报告中以甘南为个案,从时间维度、空间经度、社会广度三个向度展开,探讨甘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深层机理。位于民族走廊交错带的甘南,虽然造就了多样的民族与多元的文化区位,但各民族在历史具体交往交流交融中,族际的差异性并未消除。族际差异性反而增进了族际间互通与相融,并最终被共同性所超越,形成了“文化融合性”的社会复合特质,最终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小军博士生
陈笑竹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特色共富路——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中心》为题进行报告。报告中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浙江欠发达地区之一,不仅受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约束,更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发展滞后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然而,畲乡人并未怨天尤人,而是从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三方面出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畲乡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同时总结出“景宁经验”,为其他山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成功样板。
陈笑竹博士生
在自由讨论环节,邵桦博士、曹磊博士先后发言。
邵桦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赞赏,并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同时从民族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中学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实现途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发言。
邵桦博士
曹磊首先与专家学者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其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发展方向、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曹磊博士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浙ICP备05001954号-1 邮编:321004 邮箱:ibs@zjn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