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记“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讲座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21  浏览次数:857

1120日晚,由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和《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版编辑户华为主讲的“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讲座在人文学院24幢顺利举行。我院中国史胡铁球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历史学相关老师出席本场讲座。除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悉数到场外,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其它各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认真聆听。

首先,仲伟民教授就“中国地方社会治理问题”这个话题展开讲述。他指出,明年即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现实中存在的地方社会治理问题。近年来,有关明清基层社会的管理与运作、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逐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接着,仲伟民教授以胡铁球教授的《明清歇家研究》为例,阐明了对历史细节问题以及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家通过“歇家”这个窗口能看到一个与以往研究不一样的明清社会,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

  

作为《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版的责任编辑,户华为编辑提出了对胡铁球教授十三年爬梳史料的成果的看法。他认为胡铁球教授能从细节中发现蛛丝马迹,展现了与传统历史文献中极其不同的的社会结构。另外,他认为“歇家”研究是打开基层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对“歇家”群体的研究依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对基层社会的具体运转过程更值得深入研究。户华为编辑期待能有更多专家学者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争鸣,推动明清社会史研究不断深入,为大家揭示出更为全面、客观、生动的传统社会面相。

接着,仲伟民教授又列举了其它几个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前近代’中国的评价问题”、“唐宋变革论与宋元变革论”、“新清史”和“制度史研究的复兴”等。仲伟民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共鸣。在提到运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史学的研究问题时,仲伟民教授强调了“量化”数据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且运用时要特别谨慎。他说:“数字、图表只是一个辅助工具,隐藏于其后的人文因素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运用模型等手段极有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对于数据的选择标准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

随后,仲伟民教授肯定了简帛、契约文书等新材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简帛新材料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很多历史空白,而且推进了战国秦汉历史的研究;明清民间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促进了这个时期田宅交易及司法的研究;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揭示了此前少为人关注的很多历史细节。他还对浙江师范大学收藏的近十万件的契约文书表示赞叹,同时他强调:“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文献,这也是历史学的一大特征。我们研究历史,其实就是和古人在对话,我们要带着热情和感情去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仲教授鼓励学生做史学研究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开拓自己的视野。户华为编辑认为,新材料的发现很重要,但是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更加重要。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上,陈彩云老师问及“全球化之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反全球化的现象与日后发展”等问题,仲伟民教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圆满结束。